本文转自:盐阜大众报

□记者 倪静 殷俊杰

5月9日,记者探访了位于盐南高新区的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在这里,一场能源技术革新悄然进行。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面向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直流发电技术及其关键装置。这项技术为深远海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指明新方向,标志着我市正迈向深远海能源新革命的征程。

走进中国科学院电工所大功率电力电子与控制技术实验平台,一排排整齐的白色机柜引人注意。工程师们将500kW/5kV直流变换模块像积木一样组装、布线,动作娴熟、技艺精湛。该平台的负责人是中国科学院电工所博士卢俊龙,由他主持研发的集中式和分布式等多种类型的大功率直流变换器,已成功申请10项发明专利。

“我们团队成功研制出当前电压等级最高的±30kV/1MW光伏直流变换器,技术参数上超过德国研制的5kV/5MW电力电子变压器。这些直流变换器将在未来海上风力发电中发挥重大作用,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风电场的整体运行效能和可靠性。”卢俊龙介绍,其团队在可再生能源全直流发电技术及其配套核心装置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技术创新提供法律层面保障。目前已研发出一系列直流变换器产品,可满足分布式光伏、“沙戈荒”光伏电站、直流配电网及海/陆上风电场等不同场景的需求。

当前,远海风电汇集与输电工程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离岸50公里以上的传输难度大,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造价居高不下等问题。这些也是卢俊龙团队实现海上风电“平价上网”目标亟需突破的技术壁垒。而他们选择的全直流系统解决方案,优势较为显著,可减少电能转换环节,降低设备与线缆成本,提高传输效率,并提升系统稳定性。

“2024年,我们将在直流变换模块的基础上,研制出5兆瓦或10兆瓦风电机组中压直流变换器整机,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全直流发电技术产业化进程。”卢俊龙说。

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叶片产能约占全国20%,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居全国城市第一位,是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海上风电规模接近全省一半、全国五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风电第一城”,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广受关注。中国科学院电工所大功率电力电子与控制技术实验平台在此建设,不仅配备顶尖的测试设备和优质的实验环境,更汇聚一批充满激情、追求创新的科研人员。他们从北京奔赴盐城,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进行着差异化对比研究,寻求技术的最佳解决方案,努力使平台成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范,力求将风电和光伏的全直流发电技术推向深远海领域,以实现深远海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安全和可靠利用。

“盐城完备的产业链对我们的项目产业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的关键设备中,超过一半的配套部件由本地厂商提供,这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研发工作。”卢俊龙举例说,与团队重点合作的企业金风科技就在隔壁楼栋,不出园区就能实现技术上的无缝交流,还能实现在当地的技术转化。这种产业集聚效应,为盐城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的活力。

相关文章